aboutsummaryrefslogtreecommitdiff
path: root/files/zh-cn/web/http/overview/index.html
diff options
context:
space:
mode:
Diffstat (limited to 'files/zh-cn/web/http/overview/index.html')
-rw-r--r--files/zh-cn/web/http/overview/index.html181
1 files changed, 181 insertions, 0 deletions
diff --git a/files/zh-cn/web/http/overview/index.html b/files/zh-cn/web/http/overview/index.html
new file mode 100644
index 0000000000..5fcecff392
--- /dev/null
+++ b/files/zh-cn/web/http/overview/index.html
@@ -0,0 +1,181 @@
+---
+title: HTTP概述
+slug: Web/HTTP/Overview
+tags:
+ - HTML
+ - HTTP
+ - Web机制
+ - 概览
+translation_of: Web/HTTP/Overview
+---
+<p>{{HTTPSidebar}}</p>
+
+<p class="summary"><strong>HTTP是一种能够获取如 HTML 这样的网络资源的 </strong>{{glossary("protocol")}}(通讯协议)。<strong>它是在 Web 上进行数据交换的基础,是一种 client-server 协议,也就是说,请求通常是由像浏览器这样的接受方发起的。一个完整的Web文档通常是由不同的子文档拼接而成的,像是文本、布局描述、图片、视频、脚本等等。</strong></p>
+
+<p><img alt="A Web document is the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resources" src="https://mdn.mozillademos.org/files/13677/Fetching_a_page.png" style="height: 319px; width: 545px;"></p>
+
+<p>客户端和服务端通过交换各自的消息(与数据流正好相反)进行交互。由像浏览器这样的客户端发出的消息叫做 <em>requests</em>,被服务端响应的消息叫做 <em>responses。</em></p>
+
+<p class="clear"><img alt="HTTP as an application layer protocol, on top of TCP (transport layer) and IP (network layer) and below the presentation layer." src="https://mdn.mozillademos.org/files/13673/HTTP%20&amp;%20layers.png" style="float: left; height: 299px; padding-bottom: 15px; padding-right: 20px; width: 418px;">HTTP被设计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,是一种可扩展的协议。它是应用层的协议,通过{{glossary("TCP")}},或者是{{glossary("TLS")}}-加密的TCP连接来发送,理论上任何可靠的传输协议都可以使用。因为其良好的扩展性,时至今日,它不仅被用来传输超文本文档,还用来传输图片、视频或者向服务器发送如HTML表单这样的信息。HTTP还可以根据网页需求,仅获取部分Web文档内容更新网页。</p>
+
+<h2 id="基于HTTP的组件系统">基于HTTP的组件系统</h2>
+
+<p>HTTP是一个client-server协议:请求通过一个实体被发出,实体也就是用户代理。大多数情况下,这个用户代理都是指浏览器,当然它也可能是任何东西,比如一个爬取网页生成维护搜索引擎索引的机器爬虫。</p>
+
+<p>每一个发送到服务器的请求,都会被服务器处理并返回一个消息,也就是<em>response。</em>在这个请求与响应之间,还有许许多多的被称为{{glossary("Proxy", "proxies")}}的实体,他们的作用与表现各不相同,比如有些是网关,还有些是{{glossary("Cache", "caches")}}等。</p>
+
+<p><img alt="" src="https://mdn.mozillademos.org/files/13679/Client-server-chain.png" style="height: 121px; width: 819px;"></p>
+
+<p>实际上,在一个浏览器和处理请求的服务器之间,还有路由器、调制解调器等许多计算机。由于Web的层次设计,那些在网络层和传输层的细节都被隐藏起来了。HTTP位于最上层的应用层。虽然底层对于分析网络问题非常重要,但是大多都跟对HTTP的描述不相干。</p>
+
+<h3 id="客户端:user-agent">客户端:user-agent</h3>
+
+<p>user-agent 就是任何能够为用户发起行为的工具。这个角色通常都是由浏览器来扮演。一些例外情况,比如是工程师使用的程序,以及Web开发人员调试应用程序。</p>
+
+<p>浏览器<strong>总是</strong>作为发起一个请求的实体,他永远不是服务器(虽然近几年已经出现一些机制能够模拟由服务器发起的请求消息了)。</p>
+
+<p>要展现一个网页,浏览器首先发送一个请求来获取页面的HTML文档,再解析文档中的资源信息发送其他请求,获取可执行脚本或CSS样式来进行页面布局渲染,以及一些其它页面资源(如图片和视频等)。然后,浏览器将这些资源整合到一起,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文档,也就是网页。浏览器执行的脚本可以在之后的阶段获取更多资源,并相应地更新网页。</p>
+
+<p>一个网页就是一个超文本文档。也就是说,有一部分显示的文本可能是链接,启动它(通常是鼠标的点击)就可以获取一个新的网页,使得用户可以控制客户端进行网上冲浪。浏览器来负责发送HTTP请求,并进一步解析HTTP返回的消息,以向用户提供明确的响应。</p>
+
+<h3 id="Web服务端">Web服务端</h3>
+
+<p>在上述通信过程的另一端,是由Web Server来<em>服务</em>并提供客户端所请求的文档。Server只是虚拟意义上代表一个机器:它可以是共享负载(负载均衡)的一组服务器组成的计算机集群,也可以是一种复杂的软件,通过向其他计算机(如缓存,数据库服务器,电子商务服务器 ...)发起请求来获取部分或全部资源。</p>
+
+<p>Server 不一定是一台机器,但一个机器上可以装载的众多Servers。在HTTP/1.1 和{{HTTPHeader("Host")}}头部中,它们甚至可以共享同一个IP地址。</p>
+
+<h3 id="代理(Proxies)">代理(Proxies)</h3>
+
+<p>在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,有许多计算机和其他设备转发了HTTP消息。由于Web栈层次结构的原因,它们大多都出现在传输层、网络层和物理层上,对于HTTP应用层而言就是透明的,虽然它们可能会对应用层性能有重要影响。还有一部分是表现在应用层上的,被称为<strong>代理(Proxies)</strong>。代理(Proxies)既可以表现得透明,又可以不透明(“改变请求”会通过它们)。代理主要有如下几种作用:</p>
+
+<ul>
+ <li>缓存(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私有的,像浏览器的缓存)</li>
+ <li>过滤(像反病毒扫描,家长控制...)</li>
+ <li>负载均衡(让多个服务器服务不同的请求)</li>
+ <li>认证(对不同资源进行权限管理)</li>
+ <li>日志记录(允许存储历史信息)</li>
+</ul>
+
+<h2 id="HTTP_的基本性质">HTTP 的基本性质</h2>
+
+<h3 id="HTTP_是简单的">HTTP 是简单的</h3>
+
+<p>虽然下一代HTTP/2协议将HTTP消息封装到了帧(frames)中,HTTP大体上还是被设计得简单易读。HTTP报文能够被人读懂,还允许简单测试,降低了门槛,对新人很友好。</p>
+
+<h3 id="HTTP_是可扩展的">HTTP 是可扩展的</h3>
+
+<p>在 HTTP/1.0 中出现的 <a href="/zh-CN/docs/Web/HTTP/Headers">HTTP headers</a> 让协议扩展变得非常容易。只要服务端和客户端就新 headers 达成语义一致,新功能就可以被轻松加入进来。</p>
+
+<h3 id="HTTP_是无状态,有会话的">HTTP 是无状态,有会话的</h3>
+
+<p>HTTP是无状态的:在同一个连接中,两个执行成功的请求之间是没有关系的。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,用户没有办法在同一个网站中进行连续的交互,比如在一个电商网站里,用户把某个商品加入到购物车,切换一个页面后再次添加了商品,这两次添加商品的请求之间没有关联,浏览器无法知道用户最终选择了哪些商品。而使用HTTP的头部扩展,HTTP Cookies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。把Cookies添加到头部中,创建一个会话让每次请求都能共享相同的上下文信息,达成相同的状态。</p>
+
+<p>注意,HTTP本质是无状态的,使用Cookies可以创建有状态的会话。</p>
+
+<h3 id="HTTP_和连接">HTTP 和连接</h3>
+
+<p>一个连接是由传输层来控制的,这从根本上不属于HTTP的范围。HTTP并不需要其底层的传输层协议是面向连接的,只需要它是可靠的,或不丢失消息的(至少返回错误)。在互联网中,有两个最常用的传输层协议:TCP是可靠的,而UDP不是。因此,HTTP依赖于面向连接的TCP进行消息传递,但连接并不是必须的。</p>
+
+<p>在客户端(通常指浏览器)与服务器能够交互(客户端发起请求,服务器返回响应)之前,必须在这两者间建立一个 TCP 链接,打开一个 TCP 连接需要多次往返交换消息(因此耗时)。HTTP/1.0 默认为每一对 HTTP 请求/响应都打开一个单独的 TCP 连接。当需要连续发起多个请求时,这种模式比多个请求共享同一个 TCP 链接更低效。</p>
+
+<p>为了减轻这些缺陷,HTTP/1.1引入了流水线(被证明难以实现)和持久连接的概念:底层的TCP连接可以通过{{HTTPHeader("Connection")}}头部来被部分控制。HTTP/2则发展得更远,通过在一个连接复用消息的方式来让这个连接始终保持为暖连接。 </p>
+
+<p>为了更好的适合HTTP,设计一种更好传输协议的进程一直在进行。Google就研发了一种以UDP为基础,能提供更可靠更高效的传输协议<a href="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QUIC">QUIC</a>。</p>
+
+<h2 id="HTTP_能控制什么">HTTP 能控制什么</h2>
+
+<p>多年以来,HTTP良好的扩展性使得越来越多的Web功能归其控制。缓存和认证很早就可以由HTTP来控制了。另一方面,对同源同域的限制到2010年才有所改变。</p>
+
+<p>以下是可以被HTTP控制的常见特性。</p>
+
+<ul>
+ <li><a href="/zh-CN/docs/Web/HTTP/Caching">缓存 </a><br>
+ 文档如何缓存能通过HTTP来控制。服务端能告诉代理和客户端哪些文档需要被缓存,缓存多久,而客户端也能够命令中间的缓存代理来忽略存储的文档。</li>
+ <li><em>开放同源限制</em><br>
+ 为了防止网络窥听和其它隐私泄漏,浏览器强制对Web网站做了分割限制。只有来自于<strong>相同来源</strong>的网页才能够获取网站的全部信息。这样的限制有时反而成了负担,HTTP可以通过修改头部来开放这样的限制,因此Web文档可以是由不同域下的信息拼接成的(某些情况下,这样做还有安全因素考虑)。</li>
+ <li><em>认证</em><br>
+ 一些页面能够被保护起来,仅让特定的用户进行访问。基本的认证功能可以直接通过HTTP提供,使用{{HTTPHeader("Authenticate")}}相似的头部即可,或用HTTP Cookies来设置指定的会话。</li>
+ <li><em><a href="/zh-CN/docs/Web/HTTP/Proxy_servers_and_tunneling">代理和隧道</a></em><br>
+ 通常情况下,服务器和/或客户端是处于内网的,对外网隐藏真实 IP 地址。因此 HTTP 请求就要通过代理越过这个网络屏障。但并非所有的代理都是 HTTP 代理。例如,SOCKS协议的代理就运作在更底层,一些像 FTP 这样的协议也能够被它们处理。</li>
+ <li><em>会话 </em><br>
+ 使用HTTP Cookies允许你用一个服务端的状态发起请求,这就创建了会话。虽然基本的HTTP是无状态协议。这很有用,不仅是因为这能应用到像购物车这样的电商业务上,更是因为这使得任何网站都能轻松为用户定制展示内容了。</li>
+</ul>
+
+<h2 id="HTTP_流">HTTP 流</h2>
+
+<p>当客户端想要和服务端进行信息交互时(服务端是指最终服务器,或者是一个中间代理),过程表现为下面几步:</p>
+
+<ol>
+ <li>打开一个TCP连接:TCP连接被用来发送一条或多条请求,以及接受响应消息。客户端可能打开一条新的连接,或重用一个已经存在的连接,或者也可能开几个新的TCP连接连向服务端。</li>
+ <li>发送一个HTTP报文:HTTP报文(在HTTP/2之前)是语义可读的。在HTTP/2中,这些简单的消息被封装在了帧中,这使得报文不能被直接读取,但是原理仍是相同的。
+ <pre class="line-numbers language-html notranslate"><code class="language-html">GET / HTTP/1.1
+Host: developer.mozilla.org
+Accept-Language: fr</code></pre>
+ </li>
+ <li>读取服务端返回的报文信息:
+ <pre class="line-numbers language-html notranslate"><code class="language-html">HTTP/1.1 200 OK
+Date: Sat, 09 Oct 2010 14:28:02 GMT
+Server: Apache
+Last-Modified: Tue, 01 Dec 2009 20:18:22 GMT
+ETag: "51142bc1-7449-479b075b2891b"
+Accept-Ranges: bytes
+Content-Length: 29769
+Content-Type: text/html
+
+&lt;!DOCTYPE html... (here comes the 29769 bytes of the requested web page)</code></pre>
+ </li>
+ <li>关闭连接或者为后续请求重用连接。</li>
+</ol>
+
+<p>当HTTP流水线启动时,后续请求都可以不用等待第一个请求的成功响应就被发送。然而HTTP流水线已被证明很难在现有的网络中实现,因为现有网络中有很多老旧的软件与现代版本的软件共存。因此,HTTP流水线已被在有多请求下表现得更稳健的HTTP/2的帧所取代。</p>
+
+<h2 id="HTTP_报文">HTTP 报文</h2>
+
+<p>HTTP/1.1以及更早的HTTP协议报文都是语义可读的。在HTTP/2中,这些报文被嵌入到了一个新的二进制结构,帧。帧允许实现很多优化,比如报文头部的压缩和复用。即使只有原始HTTP报文的一部分以HTTP/2发送出来,每条报文的语义依旧不变,客户端会重组原始HTTP/1.1请求。因此用HTTP/1.1格式来理解HTTP/2报文仍旧有效。</p>
+
+<p>有两种HTTP报文的类型,请求与响应,每种都有其特定的格式。</p>
+
+<h3 id="请求">请求</h3>
+
+<p>HTTP请求的一个例子:</p>
+
+<p><img alt="A basic HTTP request" src="https://mdn.mozillademos.org/files/13687/HTTP_Request.png" style="height: 336px; width: 693px;"></p>
+
+<p>请求由以下元素组成:</p>
+
+<ul>
+ <li>一个HTTP的<a href="/en-US/docs/Web/HTTP/Methods">method</a>,经常是由一个动词像{{HTTPMethod("GET")}}, {{HTTPMethod("POST")}} 或者一个名词像{{HTTPMethod("OPTIONS")}},{{HTTPMethod("HEAD")}}来定义客户端的动作行为。通常客户端的操作都是获取资源(GET方法)或者发送<a href="/en-US/docs/Web/Guide/HTML/Forms">HTML form</a>表单值(POST方法),虽然在一些情况下也会有其他操作。</li>
+ <li>要获取的资源的路径,通常是上下文中就很明显的元素资源的URL,它没有{{glossary("protocol")}} (<code>http://</code>),{{glossary("domain")}}(<code>developer.mozilla.org</code>),或是TCP的{{glossary("port")}}(HTTP一般在80端口)。</li>
+ <li>HTTP协议版本号。</li>
+ <li>为服务端表达其他信息的可选头部<a href="/en-US/docs/Web/HTTP/Headers">headers</a>。</li>
+ <li>对于一些像POST这样的方法,报文的body就包含了发送的资源,这与响应报文的body类似。</li>
+</ul>
+
+<h3 id="响应">响应</h3>
+
+<p>HTTP响应的一个例子:</p>
+
+<p><img alt="" src="https://mdn.mozillademos.org/files/13691/HTTP_Response.png" style="height: 494px; width: 758px;"></p>
+
+<p>响应报文包含了下面的元素:</p>
+
+<ul>
+ <li>HTTP协议版本号。</li>
+ <li>一个状态码(<a href="/en-US/docs/Web/HTTP/Status">status code</a>),来告知对应请求执行成功或失败,以及失败的原因。</li>
+ <li>一个状态信息,这个信息是非权威的状态码描述信息,可以由服务端自行设定。</li>
+ <li>HTTP <a href="/en-US/docs/Web/HTTP/Headers">headers</a>,与请求头部类似。</li>
+ <li>可选项,比起请求报文,响应报文中更常见地包含获取的资源body。</li>
+</ul>
+
+<h2 id="基于HTTP的APIs">基于HTTP的APIs</h2>
+
+<p><br>
+ 基于HTTP的最常用API是{{domxref("XMLHttpRequest")}} API,可用于在{{Glossary("user agent")}}和服务器之间交换数据。 现代{{domxref("Fetch API")}}提供相同的功能,具有更强大和灵活的功能集。<br>
+ <br>
+ 另一种API,即服务器发送的事件,是一种单向服务,允许服务器使用HTTP作为传输机制向客户端发送事件。 使用{{domxref("EventSource")}}接口,客户端打开连接并建立事件句柄。 客户端浏览器自动将到达HTTP流的消息转换为适当的{{domxref("Event")}}对象,并将它们传递给专门处理这类{{domxref("Event.type", "type")}}事件的句柄,如果有这么个句柄的话。但如果相应的事件处理句柄根本没有建立,那就交给{{domxref("EventSource.onmessage", "onmessage")}}事件处理程序处理。</p>
+
+<h2 id="总结">总结</h2>
+
+<p>HTTP是一种简单可扩展的协议,其Client-Server的结构以及轻松扩展头部信息的能力使得HTTP可以和Web共同发展。</p>
+
+<p>即使HTTP/2为了提高性能将HTTP报文嵌入到帧中这一举措增加了复杂度,但是从Web应用的角度看,报文的基本结构没有变化,从HTTP/1.0发布起就是这样的结构。会话流依旧简单,通过一个简单的 <a href="/en-US/docs/Tools/Network_Monitor">HTTP message monitor</a>就可以查看和纠错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