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om 218934fa2ed1c702a6d3923d2aa2cc6b43c48684 Mon Sep 17 00:00:00 2001 From: Peter Bengtsson Date: Tue, 8 Dec 2020 14:43:23 -0500 Subject: initial commit --- files/zh-tw/glossary/html/index.html | 51 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 1 file changed, 51 insertions(+) create mode 100644 files/zh-tw/glossary/html/index.html (limited to 'files/zh-tw/glossary/html') diff --git a/files/zh-tw/glossary/html/index.html b/files/zh-tw/glossary/html/index.html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00..c2a0dd5ed0 --- /dev/null +++ b/files/zh-tw/glossary/html/index.html @@ -0,0 +1,51 @@ +--- +title: HTML +slug: Glossary/HTML +tags: + - CodingScripting + - Glossary + - HTML + - 'l10n:priority' +translation_of: Glossary/HTML +--- +
{{QuickLinksWithSubpages("/en-US/docs/Glossary")}}
+ +

超文件標示語言(HTML,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)是用於指定網頁結構的描述性語言。

+ +

簡歷

+ +

在 1990 年,作為 Tim Berners-Lee 對{{Glossary("World Wide Web","網路")}}所知的一部分,{{Glossary("hypertext","超文本")}}的概念被定義起來了。隔年,Berners-Lee 以 {{Glossary("SGML")}} 的標記為基礎定型起來。{{Glossary("IETF")}} 於 1993 年規範了 HTML、並在 1995 年發布 2.0(第二版)。1994 年 Berners-Lee 成立了 {{Glossary("W3C")}} 以便發展網路。1996 年,W3C 接手 HTML 的工作,並在隔年發布了 HTML 3.2 Recommendation(HTML 3.2 建議)。在 1999 年發布了 HTML 4.0 並在 2000 年成為 {{Glossary("ISO")}} 標準。

+ +

這段期間,偏好 {{Glossary("XHTML")}} 的 W3C 幾乎拋棄了 HTML,使得 2004 年一個稱作 {{Glossary("WHATWG")}} 的獨立團體成立起來。也因為 WHATWG 的努力,{{Glossary("HTML5")}} 的工作持續進行:兩個組織在 2008 年發布了第一份草稿、最終標準則在 2014 年實行。

+ +

概念及語法

+ +

HTML 是個以{{Glossary("element","元素")}}構成的純文字文件。元素通常被開啟與關閉的{{Glossary("tag","標籤")}}包覆起來。每個標籤都以角括號(<>)作為開始與結束。不過,也有些不包覆任何文件的空標籤(empty or void tag),例如 {{htmlelement("img")}}。

+ +

你可以透過{{Glossary("attribute","屬性")}}擴展 HTML 標籤,它能提供附加訊息,以改變瀏覽器的解釋方法:

+ +

HTML 元素的結構資訊

+ +

HTML 文件的副檔名通常存為 .htm 或是 .html。它們會放在{{Glossary("伺服器","網頁伺服器")}}上運作、並由{{Glossary("瀏覽器")}}渲染。

+ +

深入了解

+ +

基本知識

+ + + +

學習 HTML

+ + + +

技術參考

+ + -- cgit v1.2.3-54-g00ecf